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7871.html前面的文章提到过,马铃薯征服了全球1/3人口的胃,还扫清了进击的主粮道路上一大障碍---马铃薯晚疫病。那么,马铃薯的主粮之路就稳妥顺利了吗?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马铃薯,在深埋地下的65~85天里,也深得土传病原菌、地下害虫的喜爱。
“新四大病害”登上舞台
前文提到,年山东省马铃薯病害调研中,晚疫病的发生仅为7%。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调查显示,马铃薯疮痂病、病*病的发生率为%,黑胫病、黑痣病的发生率也在80%以上!它们,被称为马铃薯的“新四大病害”。
数据来源:王炳森,王丽,陈惠兰.山东省马铃薯病害调查[J].中国马铃薯,(2).
以上这些病害,正在严重威胁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尤其是疮痂病和黑痣病两种病害,大大影响马铃薯的“颜值”,大幅降低商品薯率,使得马铃薯种植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左)疮痂病(右)黑痣病
图源:网络
马铃薯孢囊线虫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除了病害,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也饱受虫害危害,其中最为“大名鼎鼎”的就是马铃薯孢囊线虫,尤其是在轮作制度并未很好实施的中国,线虫的威胁也更加严重。
在荷兰,通过立法规定马铃薯轮作年限最低为3年。线虫发生的地块,甚至还会通过种植敏感的品种,以牺牲一年的产量来降低田间线虫密度,防治成本非常高。线虫严重发生的“疫区”,12年不得用于马铃薯生产种植。
马铃薯孢囊线虫造成的根部囊肿(0.5-1.0mm)
图源:网络
线虫除了直接延缓马铃薯发育造成减产外,还会传播病*。例如马铃薯环斑病,就是由线虫传播烟草脆裂病*引起的。
抗性品种遥遥无期
尽管前文提到有抗性育种和化药防治两种方法,但并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了。选育一个品种平均需要8-13年,速度远远赶不上病害的更迭。
例如年才在美国新发现,年却已泛滥成灾的由木虱传播的马铃薯斑马片病,难以依靠抗性品种在短时间内实现抗病。
铁打的病害,流水的药
化学药剂防治的问题则在于抗药性产生,例如曾在我国马铃薯土传病害中普遍采用的化药甲霜灵,在年对河北、内蒙古、吉林三个产区的调查显示,抗性频率达到了%,抗性指数0.97。
马铃薯黑痣病防治药物更迭示意图
又如在黑痣病的防治上,从年至年已经发生了4代更迭,而现在更面临没有高效、低成本药剂可用的困境。真可谓是铁打的病害,流水的药。
欧美可以借鉴的经验——50%的工作在种植前
那么纵观有悠久种植历史的欧美国家,马铃薯不仅高产而且商品薯率高,产业稳定发展,他们又是怎样解决马铃薯的病害问题的呢?又有哪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世界前十个马铃薯主产国的亩产量
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管理水平,而管理的核心,则在于“预防”。以马铃薯产量最高的荷兰为例,50%的工作其实在种植前。
除了前文提到的立法规定的三年轮作制度,荷兰还会在种植前对线虫的密度和种类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可以种植,以及种植什么抗性品种。
土壤环境调查也是种植前的重要一环,其中就包括土壤营养成分检测以确定施肥计划、土壤微生物群落检测以确定有益微生物的补充量。
种植过程中的机械化、精细化操作、病害监控、防治,都在体现着以“预防”作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以微生物为核心的种植方案值得借鉴
除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跟上,学习欧美“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欧盟推荐的以微生物为核心的马铃薯可持续种植方案,也具有借鉴和实际操作的价值:
马铃薯微生物持续种植方案
图源:SUScrop
这种利用土壤微生物群落平衡来达到控制病害发生、增强作物抗逆目的的种植方案,在欧美国家的马铃薯种植中,是十分常规的操作。
微生物产品品质的关键——菌株质量
近年来,我国应用在马铃薯上的微生物产品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以芽孢杆菌为主要活性成分的马铃薯拌种剂。
但产品品质却参差不齐,甚至有劣质的拌种剂产品成为病害的来源,在年造成东北种植区的黑痣病大面积爆发,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市场质疑。
同样是微生物产品,为什么欧美与我们的差异却如此大呢?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活性菌株的差异。例如,同样叫哈茨木霉,由于菌株不同,功能相差甚远。
慕恩生物研发中心
而决定菌株优劣的,则是筛选水平,即能否从丰富的资源中,筛选出功能最强大的菌株,非常考验一个企业的研发筛选水平。
单纯的“拿来主义”无法适用于微生物产品的开发,“菌株不问出处”导致了产品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劣质产品造成危害。
马铃薯的主粮化,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经之路,却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对于马铃薯产量、品质都有更高的要求,更高的管理水平、可持续的管理方案和值得信赖的产品,将为马铃薯进击的主粮之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