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鳃裂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研究小肠移植他把铺盖搬到了猪圈旁外国人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年,冬天。

一个13岁医院,当时她腹腔大出血,整个小肠完全都被切除了,为了控制出血量,医生只能把肠子用两把血管钳夹住。

想要救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小肠移植。

但此时,整个亚洲都没有小肠移植的技术。

所以,抢救小姑娘的医生只能眼睁睁看着她离开人世。

在此之前,只有加拿大取得了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经验,而中国相之甚远。

有专家曾经断言,“亚洲的小肠移植想赶上我们的水平,至少要十几年。”

为此,已经60岁的黎介寿医生因为这台手术横下了一条心,他直接把铺盖搬进了猪圈,开刀、观察,不间断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

年2月14日,他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

年3月12日,一段厘米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杜新平的腹腔内。

黎介寿成功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让中国跻身为当时全世界能施行这一手术的9个国家行列。

他说,“你们看,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甚至可以做得更好。”

年9月13日,黎介寿在湖南长沙出生,在他出生的前一天,恰巧是他母亲的生日,为了纪念这一天,父亲特意从诗经中的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句中取了“介寿”两个字,代表为母亲祝寿。

因为时代动荡,黎介寿的求学之路十分波折,他的初中、高中都是在战火中度过的。

年,黎介寿在广西桂林参加高考,尽管成绩很好,但考虑到学费、路费,黎介寿没有去医院当起了练习生,准备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攒钱明年再考医学院。

此时黎介寿的心里对医学还没有那么喜欢,可当他第一次正式的作为医生接触病人后,他的心态完全变了。

“我接触了病人,了解了他们的痛苦,觉得医生应该对病人负责。”

到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国的卫生条件很差,所以肠道疾病的发病率特别高,加上当时医生少药也少,所以因为肠道病去世的人特别多。

这让在外科轮转的黎介寿很伤脑筋。

有一次,他接收了一名12岁的小患者,这个孩子因为肠子都扭在了一起,供不上血,所以整个肠子都是黑色。

而这样的场景,医生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但此时黎介寿想起了自己偶然间在书中看到有一种药可以让血管扩张。

但那个药从来没有在肠子上用过,经过了科主任的同意后,黎介寿开始了大胆尝试,幸运的是,用药过后,肠子的颜色竟然开始恢复了。

那次的成功,让黎介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但这份成就感还没过热乎劲,黎介寿就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当时,有一位患者脾脏破裂,摘除脾后又出现了肠子不通的并发症。

因为情况紧急,他医院、医院的专家们一起来会诊,但专家们不知道的是肠子和腹膜已经连在一起了,医生们一刀下去,肠子出现四个洞,变成了肠瘘。

因为此事,黎介寿就把肠外瘘治疗当成了自己的最大目标。

然而在研究治疗的过程中,有个最大的难题让黎介寿无法逾越:病人肠道功能严重障碍时营养无法供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黎介寿想尽了办法,他尝试收集肠液,与食物匀浆混合后,再从瘘管处回灌。

为此,他日夜守在病人床边,只为观察收集肠液,粪便。

但经过多次实验,这个办法依旧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到如果用静脉输送,是不是病人吸收的就会更快呢?

然而,就当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后,同事们有的说他是异想天开,有的说他是不务正业。

但黎介寿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试一试。

年2月,“全肠外营养”第一例患者,恢复了健康。

这意味着,黎介寿成功了!!

中国数万名患者有了重新生活的希望.

这里面有患短肠综合症只剩下30厘米小肠的女青年陈航、小肠只有28厘米被称为“无肠少年”的朱江.......

有人说,学医就是一辈子学习,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

这话对于黎介寿来说不假。

到了80年代,那个13岁小姑娘给的死让他始终不能忘记。

小姑娘去世的那个晚上,他把自己关在了一个空荡荡的房间中,泪流满面。

他觉得自己真的是太无能了!

后来,他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做实验的猪圈旁边,每一个试验数据都没有放过。

因为猪圈的气味实在难闻,前前后后黎介寿把身边的助手熏走了两拨。

但他却一天都没有落下,夏天为猪驱虫消暑,冬天给猪取暖,以至于他的身上总夹带着一股猪味。

而他这一坚持就是4年多。

期间,有外国学者看到黎介寿的工作环境,临走时说道:“中国的科学家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实验还如此敬业,他们的肠移植早晚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

年3月12日,外国学者预言的“原子弹”爆炸了!

黎介寿成功了!

此后,他又完成了亚洲首例肝肠联合移植以及对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

如今,黎介寿已经97岁了。

他还保持着手机24小时开机,每周上6天班、2次教学查房的工作强度。

他说,只要学生需要,他总能在第一时间赶过来“紧急救援”。

而学生们也把黎介寿当作是“总备班”,只要遇到棘手问题或科研攻关受挫时,总是会想起这位有求必应的老师。

他全力帮助学生,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却始终没有减退,他不要秘书端茶递水,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资料,不要学生代劳,凡是学术交流坚持自己做PPT,甚至每次他都提前15分钟到会,亲手调试幻灯片和音响,还要亲自坐到会场最后一排,试试能不能看到课件内容、听到讲课声音。

有次学生想帮他穿白大褂,结果他却发了火:“什么时候,连这身白大褂都穿不上去了,那我真该回家休息了!”

年5月19日,因为身体原因黎介寿正式向医护人员宣布:从今天起,我不再亲手给病人动手术。

他说,“看到学生在成长,就感到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续。”

“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当好一个医生。治病救人,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