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如果说,医院能够长久矗立在百姓心中,一定离不开那份因为信任、而日日积淀的厚重信赖——
肇始于医院,在似水流年中一片冰心、步履不停,精医厚德、救死扶伤,从扎根于*河三角洲上的“医苑幼苗”,成长为服务于*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参天大树”,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幸福与安康。尤其近年来,医院坚持创新发展,深耕学科优势,厚植人才根基,积蓄技术能量,用三张过硬的“王牌”,夯实了核心竞争力,赢得了“响当当”的口碑,医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
坚持守正创新
学科建设遍地开花
“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医院如果没有领先的医学学科,不能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一切都是空谈。”医院*委书记颜培光在谈到学科建设时强调,医院学科建设是推动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基础,重点学科的数量医院的综合实力,在医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打造高水平学科集聚的区域医疗高地,“这一切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医院坚定实施“科教兴院”战略,明医院可持续发展,努力做到高起点确立学科建设方向,全力完善学科建设条件,医院建设基础,全方位打造学科建设平台,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争创国家、省、市重点学科(专科)的积极性,使医院学科建设步入“快车道”。
目前,医院医学影像科为全省唯一一个医学影像类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风湿免疫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烧伤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头颈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中医科等12个学科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药卫生重点专业、精品特色专科。医院皮肤科与耳鼻喉科也相继被评为山东省皮肤病与性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与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
医院高质量发展。
学科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赋能”。医院自年连续两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医院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医院制定出台《加快科技创新与学科发展的意见》,聚力学科攀登计划,建立学科发展方阵,实施分级分类管理,遴选神经内科等6个专业争创国家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等12个专业争创省级重点专科,对标国家、省级重点专科建设标准,定期进行评价考核,实施全方位支持、个性化培育。
大学科下细分亚专科,是国际医疗界一大趋势,通过将患者的病情逐步细分,推动医生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精细化、专业化,从而提高诊疗效率,实现精准治疗。医院的传统优势品牌科室,如何将这张名片擦得更亮,亚专科建设成为与时俱进的答案。“以神经外科为例,已细分了三个亚专科,分别是功能神经外科、肿瘤神经外科、脑瘫外科。”颜培光介绍道,目前全院亚专科数量已经达到个,涉及内科、外科、医技、护理等专业。
在亚专科建设的过程中,也曾有部分职工产生疑虑,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发展改革的要求。对此,医院*委副书记巩曰卿介绍,医院**领导班子多次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打消大家的疑虑;医院人员走出去,医院进行学习观摩,了解最前沿的技术。
很快,大家的疑虑便消除了,医院的亚专科建设也开始走上了快车道,并为很多患者带去了福音。
44岁的张女士来自江苏,在五年前出现了肢体不自主抖动,并发展至肢体的运动缓慢及僵直,去医院就诊后才确诊为帕金森病。为了治疗这个顽疾,五年内,张女士曾先后多次往返江苏省,医院就诊,均是建议以吃药控制为主。直到张女士在网上了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亚专科带头人*星开展的脑起搏器(DBS)手术可治疗帕金森病,且创伤小、疗效好。怀揣一线希望,医院,医院韩光良院长与宗强副院长的指导下,*星带领团队为张女士实施了双侧脑深部电极置入术(DBS),术后第二天,张女士就能下床活动,肢体僵硬、手脚抖动的症状也消失了。
“通过亚专科建设,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得到加强,治疗的领域也得到拓展;另一方面,对我们一线人员来说,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上进行精耕细作,对于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成效非常显著。”医院带来的变化,身处一线的*星体会颇深,“许多像张女士一样从外省慕名而来的就医患者,医院得到了有效治疗,这便是很好的证明。”
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在庆祝中国医师节表彰大会上,医院对评选出的首批10个亚专科建设示范点进行了表彰,*星带领的功能神经外科赫然居于榜首。
心无旁骛,万事可破。正是通过聚焦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发展亚专科,医院不断放大自己的特色优势,全院学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引才育才用才
汇聚强院智力支撑
人才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于医院更是如此,对于人才培养和建设,医院从来都是不遗余力。
“高水平学科建设离不开优秀人才,医院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优秀人才。我们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现代化强院建设的优先位置,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医院召开的人才大会上反复强调。医院*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坚持*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推进*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实施了临床*组织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员、业务骨干“双培养”工程。积极推进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工作,主动深入基层、贴近临床,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