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鳃裂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蔡建强心中有道手中有术光明日报客户端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资料图片

蔡建强(中)与团队在进行手术。资料图片

“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要知道什么手术该做,什么时间该做,也要知道什么手术不该做,什么时间不该做。”做了30多年手术的蔡建强深知外科医生的职责。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是蔡建强最愿意重返的时光。那是他作为住院医生最忙碌的岁月——爱人是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一家人住在筒子楼,他站在楼道里系着围裙炒菜,时常是菜刚放进锅里,医院就打来了电话,二话不说,赶紧撂下铲子,关了火,医院跑。

如此敬业,即便是同行,也不能完全理解,而蔡建强却乐此不疲。他说,医者之心,是从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

年的一个冬日下午,我们采访了蔡建强。他的语速好似冬阳下的河水,清澈、缓慢,还伴着一点点稍纵即逝的宁静与灿烂。他逻辑缜密,条理清晰,那些声音,仿佛一粒生命力极强的种子,落地便生出了根。

——引言

银针与柳叶刀

位于北京龙潭湖畔的中医院(医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医院、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

早上八点,医院外科楼腹部外科病房的患者们早早在病床上躺好,侧起耳朵,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门被轻轻推开,蔡建强率领的团队,伴着清晨的一缕阳光如约而至。

查房是医生的必修课,几十年来蔡建强坚持亲力亲为。在没有门诊和手术的日子里,他总会亲自带队。即使作为政务繁忙的副院长,他也没有把这项工作推给别人。即便周末,他也经常会去病房查看,并且要求团队里的医生也要这样做。

蔡建强的查房以严格出名,医生和护士没有不怕他的,因为他问得太仔细,查得太认真,发现问题后“骂”得太凶。他常说,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

有时,蔡建强会搞突然袭击。猴年春节前的一个下午,他没有知会任何人就来到外科楼病房,先在讨论室认真翻阅病历,并不时向管床医生问这问那。看到写得不清楚的地方,他眉头一皱,随即追问管床医生。管床医生早已战战兢兢,小心对答。蔡建强丝毫不减严厉,告诉他,应该清楚记录病人情况,不能有丝毫懒惰。

随后,蔡建强环视一周,对所有医生说:“你们每个人都要这样,写病历最能反映医生工作的认真程度,这是外科医生必备的素质!”

接着,蔡建强去病房查看病人情况。为了查体时不让病人受凉,他习惯性地将双手放在两侧腋下。走到病床前,他一只手拉起病人的手,一只手轻轻地放在病人的额头,感受体温是否正常,同时微笑地俯下身问:“今天感觉怎么样?伤口疼吗?有没有什么不舒服?”

问完这些,蔡建强又叮嘱虚弱的病人不要过早下地活动。他一边听管床医生汇报,一边弯下腰看引流袋里的液体量,当他觉得管床医生的回答和自己的检查结果相符时,就会回身赞许地点点头。

查房结束了,蔡建强轻轻地为病人掖好被角,对病人和家属说:“别担心,恢复得不错,可以回家好好过春节。有什么不舒服的,随时跟我们说。”然后来到下一张病床。待全部查看完毕,他一边往门外走,一边叮嘱管床医生需要注意的事项,还不忘回头与病人挥手道别。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医院亦是如此。百姓生病,医院,不是奔着硬件设备,而是奔着名医而来。而在医院,蔡建强就是众多名医中的一位佼佼者。

当初,蔡建强刚从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毕业,被分配到北京。面对同医院:医院、医院和医院,他选择了后者。因为肿瘤更难医治,他相信自己可以多做一些事情。当时医院外科只有胸部外科和腹部外科,因为腹部脏器比较多,他就选择了腹部外科。

在医院腹部外科,蔡建强一待就是三十多年。这样的抉择,他从没后悔过。

蔡建强的手,厚实而灵巧,上面的老茧清晰可见。只有仔细辨认,方可看出上面的疤痕,有些是拜常年工作所赐,有些则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

与鲁迅因父亲生病而立志学医相仿,蔡建强也是因为给妈妈治病,而萌生了当医生的想法。

年的冬天,6岁的蔡建强随父母下放到吉林省磐石县的农村,虽然这里距离家乡吉林市并不算遥远,但城乡之间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

五年的农村生活,蔡建强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一到冬天,他的膝关节就会肿得厉害。而蔡建强的母亲不仅患有关节炎,还有肾炎和严重的偏头痛。

童年的蔡建强每天早上鸡鸣则起,帮父母干活,不知何为懒觉。六七岁时,就会擀饺子皮儿,稍大一点,劈柴、播种、收割、烧饭都不在话下。

采访中,蔡建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10岁上下时的自己,如何将木头从大到小,劈成一条条、一块块,码好堆齐。斧子、镰刀、菜刀、擀面杖,“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于是,腿上、胳膊上、手上也留下了很多“纪念”。

如今回想起来,蔡建强觉得,这样的童年经历,对于外科医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手上细腻的功夫,就是从那时开始练就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的蔡建强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

11岁时,蔡建强从农村回到城里,因为年纪偏大,他直接从小学三年级读起。年、年,全国恢复中、高考制度。和很多同学一样,之前几乎没怎么学习的他,一下子不知所措。

为了考上高中,蔡建强开始发奋。家里没有学习的地方,他就在厨房里学,挪开熟悉的菜板和碗筷,他把灶台当书桌,吃住都在这里。厨房仅小窗一扇,白天,他借着照进来的微光看书,晚上12点以后,才和衣而眠。

如此一年,蔡建强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吉林一中。接下来,像跑马拉松一样连续学习了两年。年,他顺利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

同样是在15岁,蔡建强已是一名“小中医”了。因为妈妈的头痛经常发作,一位会中医的亲戚,经常帮她针灸治疗。总是麻烦大夫,妈妈心里有一种不安。

蔡建强看到这种情况,就斗胆问大夫阿姨:“我能学针灸吗?”

尽管阿姨和妈妈都充满疑虑,但蔡建强还是坚定地拿起了银针,在自己患“关节炎”的关节处开始试验,经过一个多月,妈妈接受了儿子的请求。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多,他竟把妈妈顽固的偏头痛治好了。

方向盘、听诊器、大马勺——20世纪80年代,这三样工具代表着社会上三种让人艳羡的工作——司机、医生和厨师。据说,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永远饿不着。

3个“永远饿不着”的工作中,蔡建强可以胜任两个——拿“听诊器”,掂“大马勺”。

原来,利用大学的4个假期,蔡建强在吉林财贸学院学习了厨师面点。凭借医学专业的解剖知识,他切起肉来游刃有余,并且熟知肌纤维走向,平刀、顺刀、顶刀用得很溜。

治大国若烹小鲜。在蔡建强眼里,烹饪和手术也有相通之处。后来,经他手切除的肿瘤,小如蚕豆,大如婴儿头。他认为,这得益于在烹饪培训班对手感的训练。

年,蔡建强来到医院。这双手,挥过镰刀、掂过大勺、捻过银针,终于操起了柳叶刀。

西游与东渡

20世纪末21世纪初,蔡建强曾两次赴国外学习观摩,一次是“西游”,一次是“东渡”。

杜塞尔多夫是德国伟大诗人和思想家海涅的故乡,海涅大学就是以这座城市最引以为荣的儿子命名的。海涅大学医学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世纪初,在德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年到年,蔡建强在海涅大学血管外科中心参观学习了一年。

彼时,蔡建强已有十年临床经验。但是,因为海涅大学的严格规定,他在学习期间不能接触病人,更不能动手做手术。在那里,他只能观摩。

不过,这也让蔡建强大开眼界了。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心脏移植手术,“整个过程就像看天书一样,各种管道系统虽然很复杂,但是井然有序,以前见都没有见过。”

从德国回来后,在科室前辈的支持下,蔡建强与大家共同努力,学习和开展“确保手术安全”的技能,使医院腹部外科的肿瘤治疗更加专业化,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手术治疗腹部肿瘤技术逐渐成熟。

蔡建强也逐渐树立了自己对肝脏和消化道方面肿瘤的研究方向。

5年后,蔡建强又东渡日本,在著名的熊本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在亚洲,治疗消化道肿瘤和肝脏肿瘤,日本是老大。日本是胃癌与肝癌的高发国家,病人比较多,医生的手术技术也比较成熟。”

当时的医院院长和科室领导都非常支持蔡建强去日本学习,希望他能把先进的技术带回来,医院腹部外科的建设。在熊本大学医学部第一外科,蔡建强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平冈武久教授等几位日本著名外科专家,得以亲炙这些业界精英,让他异常兴奋。

那时,国内的腹腔镜手术刚起步,而日本则已非常普遍。蔡建强很珍惜近距离观看手术的机会,他一年时间完整观摩了多台手术。回国之后,他立刻带领团队在医院开展系统性肝切除研究等工作。

年,蔡建强团队提出的“应用解剖分离方法行肝段联合切除治疗肝脏肿瘤”,通过了卫生部的成果鉴定。他们对年9月至年12月收治的53例肝脏肿瘤患者采用解剖分离方法进行肝段联合切除。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还把原来40%左右的并发症发生率降到了7.54%,疗效十分肯定。后来,他们医院广泛采用。

通过分层解剖和去浆膜外组织行消化道吻合方式,大大降低了胃肠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情况,从而对消化道肿瘤手术建立起安全体系。以往,全胃切除是死亡率很高的手术,蔡建强团队所做的全胃切除有例左右,无一例死亡。另外,结直肠手术的手术死亡率也是0。

“医生固然不是仙佛,但他必须得有仙佛之心,这也是对医生的要求和最高评价。”蔡建强说。

“蔡主任,在这里我斗胆请您允许我亲切地叫您一声‘爸爸’,是您用精湛的医术,慈爱的仁心挽救了我,挽救了我的家庭,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这是一位名叫小佳的女孩儿写给蔡建强的信。

10年前,只有12岁医院诊断为患有肝癌(后经医院诊断为巨大肝脏腺瘤)。将女儿视为珍宝的父母立即带着她四处求医,医院,然而得到的结论却是雪上加霜。

“看到省内3家医院都会诊无法手术时,真的像晴天霹雳一样。妈妈呆滞的目光,亲人红肿的眼圈,忧郁的神情,都让我钻心地疼,感觉世界都塌了。”小佳术后回忆说。

但是,小佳的父母没有放弃,几经辗转,小佳来到了医院腹部外科的门诊。蔡建强清晰地记得小姑娘第一次来门诊的情景,“她当时很憔悴,脸色蜡黄,是典型的黄疸表现,一看就知道病情不轻。”

果不其然,小佳的巨大腺瘤位于左肝,几乎占据了整个肝叶,有15厘米左右大小。由于肿瘤过大,压迫了肝内的胆道,已经引起了较重的黄疸。

蔡建强立即决定让小佳住进病房,进行保肝、营养等对症治疗,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迫在眉睫。

进行手术治疗,就意味着要切除掉病灶和病灶周围的正常肝组织,这对病人的肝功能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许多肿瘤巨大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很有可能会因为术后的肝功能衰竭而生命垂危,因此术前的评估对于肝癌的治疗至关重要。蔡建强的团队不仅为小佳预约了腹部CT、核磁检查,还认真地为其进行了肝储备功能检查。

在一沓沓检查化验资料前,蔡建强表情凝重,不敢有丝毫疏忽。多年的外科经历让他深知,对这么小的患者进行如此大的手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肿瘤贴近重要的血管,可能稍有不慎就会引起致命的出血,医院认为难以手术的原因。

最终,蔡建强还是决定为小佳进行手术切除,因为这可能是小佳获救的最后机会。

一切按部就班。

入院第4天,小佳在全麻下接受左肝不规则切除术。肝脏不规则切除术是一种肝脏肿瘤的切除方式,采用解剖性分离的方式,切除癌症病灶及病灶周围2厘米的正常组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肝脏。肝脏不规则切除术需要术者非常熟悉肝脏的解剖,对肿瘤病灶有着精确的评估,唯有如此才能够顺利地进行切除,并将患者术中出血降为平常的1/10。

手术从早上8点开始,下午3点结束。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时,蔡建强嘱咐大夫,把小佳背后的腹带要打平整,然后把她身上的消毒液擦干净。原来大家都注意正面腹带摆平了,没有注意背面的腹带。

成功的背后,蔡建强的团队经历了重重艰难——首先,儿童的身体较小,而肿瘤病灶却显得硕大,这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每个动作,每次暴露病灶都需要更加精确和小心。

其次,手术的最大难点是肿瘤贴近身体重要的血管,这让切除变得如履薄冰。“当时真是全神贯注,不敢有一点马虎,就当时的手术条件而言,也许一不留神就会导致整个手术的失败,现在想想都还有些后怕。”作为助手的毕新宇医生,对那次手术记忆犹新。

手术完毕,术后的恢复成了最后的挑战。肝癌术后一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小佳也不例外。蔡建强亲自在床旁向小佳父母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和劝慰,并密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