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整理:强子
分泌性癌
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分泌性癌为罕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学表现的特殊类型乳腺癌。这一浸润性癌结构上为管状、条索状及巢状,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有空泡,并伴显著嗜酸性的细胞外分泌物;肿瘤内常有大囊状区域及微囊性裂隙。
图5.乳腺分泌性癌。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有空泡,微囊性裂隙间可见细胞外分泌物,并可见大囊性区域。
分泌性癌最初是报道于儿童,也就是所谓的幼年性癌;但该肿瘤实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分泌性癌一般为三阴表型,但激素受体可以有低水平表达。该肿瘤还可表达SOX10、mammaglobin、GCDFP-15。涎腺分泌性癌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与乳腺分泌性癌相似;涎腺分泌性癌中,MUC4有助于和其他形态学类似病变的鉴别。
乳腺分泌性癌为惰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几率低,长期生存数据极好,但却是三阴表型。与此类似,涎腺分泌性癌为低级别恶性肿瘤,大部分病例的预后极好。
分子特征
乳腺和涎腺的分泌性癌都与t(12;15)有关,会导致ETV6::NTRK3融合。目前已有关于这一融合的诊断性检测:FISH检出ETV6重排,对于乳腺分泌性癌的诊断高度敏感且特异。最近已有针对TRKA、TRKB、TRKC共同表位(即pan-TRK)的免疫组化抗体,可以用作相应融合导致TRKC过表达的替代性标记。细胞核弥漫、强阳性(伴或不伴胞质着色)可以用于ETV6:
RKC融合蛋白的替代性标记,结合其他形态学特征可以支持分泌性癌的诊断。某些病例或特殊临床情况下,二代测序检测融合RNA转录本或DNA融合是有意义的。
图6.分泌性癌,免疫组化pan-TRK,细胞核着色可作为ETV6::NTRK3融合的替代性标记;也可见部分胞质着色,但特异性差。
免疫组化pan-TRK可用于具有NTRK融合癌种的筛查方案,确定有TRK融合,提示相应的肿瘤对TRK抑制剂敏感,这类靶向治疗方案在美国已经被FDA批准用于进展期或转移性肿瘤的情况下、而不必考虑肿瘤的原发部位及组织学类型。
黏液表皮样癌
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
对于乳腺癌来说,黏液表皮样癌为罕见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的0.2-0.3%。相反,涎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组织学类型却是黏液表皮样癌。组织病理学上,黏液表皮样癌中也有诸多类型的细胞,且各自比例不一,具体如表皮样/鳞状细胞、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黏液细胞。黏液细胞的胞质显著富于黏液,可以通过黏液卡红染色显示。黏液表皮样癌中并无真正的角化,其中的表皮样/鳞状细胞可能会和鳞状细胞化生性乳腺癌、低级别腺鳞癌混淆,但后两者中还有其他不同表现、且有真正的角化。
图7.乳腺黏液表皮样癌,形态学可见不同比例的各种类型细胞,具体如黏液细胞、中间型细胞、鳞状细胞;黏液染色可以显示黏液细胞胞质中的黏液,且借此与其他类型的分泌区分,后者腺样囊性癌中嗜碱性的细胞外基质。
黏液表皮样癌一般不表达ER、PR和HER2,基底样和中间型细胞表达高分子量CK(如CK5/6、CK14、CK17),中间型细胞、上皮样/鳞状细胞、黏液细胞则表达低分子量CK(如CK7)。表皮样/鳞状细胞、中间型细胞、基底样细胞都表达鳞状/基底样标记p63和p40。
图8.乳腺黏液表皮样癌,免疫组化p63,在中间型细胞和鳞状细胞为阳性表达。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已有几种分级方案,具体涉及囊肿形成的比例、生长方式、细胞核多形性、核分裂计数、坏死、骨侵犯或神经侵犯等。这些分级方案以及乳腺癌中的Nottingham方案都有用于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报道。相比非特殊类型的三阴型乳腺癌来说,乳腺黏液表皮样癌预后一般较好:此前发表的19例低级别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病例中,尚无患者死亡的报道;但16例高级别乳腺黏液表皮样癌病例中,有5例出现了远处转移并死于该病。这说明低级别的乳腺黏液表皮样癌可能为惰性临床经过,而高级别乳腺黏液表皮样癌可能生物学行为更具侵袭性。其实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根据级别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也有类似的分层。
分子特征
乳腺和涎腺的黏液表皮样癌都有t(11;19)(q21;p13)易位,形成CRTC1::MAML2融合,这在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中几乎总是存在。可以通过MAML2的FISH检测、或针对融合RNA转录本的分子检测来证实有涉及这一位点的重排。这一融合基因一般不见于其他三阴型乳腺癌。
此外,黏液表皮样癌一般突变负荷低,并有少数其他改变,支持CRTC1::MAML2融合即足以导致该肿瘤发生的理论。针对这一融合基因,目前尚无特异性免疫组化替代指标。
腺泡细胞癌
。其实世界卫生组织乳腺肿瘤分类中,腺泡细胞癌的名字与涎腺相应瘤种是一样的,但如前所述,这两类肿瘤只是有些形态学特征相同、而分子特征是不同的。这方面与前述病种不同,因此值得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