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后囊膜破裂是白内障术中极为“麻烦”的一类并发症,除了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视力预后,更易导致内眼的惯序性损伤,如感染性眼内炎、视网膜脱离及*斑囊样水肿等。尽管术前培训已逐渐普及,且手术设备已不断改良,但后囊膜破裂仍时有发生。研究发现,后囊膜破裂最常发生于使用I/A注吸手柄清除皮质的步骤,但具体原因始终不明。近期,Eye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从影像学的角度阐述I/A注吸头的设计制作工艺与后囊膜破裂的关系,为手术设备的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相影像观察I/A注吸头
研究共纳入不同公司的10个I/A注吸头,包括同轴及双手微切口注吸头。硅胶同轴套管用作对比。
研究采用精细切片的方法暴露I/A注吸头的内表面,并用金相影像观察方法,如显微镜,扫描电镜及3D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进行观察。进一步测量I/A注吸头外部至内部金属刺或裂痕部位的距离。
I/A注吸头有BUG!
术中操作不慎可引起后囊膜破裂
1、I/A注吸头的外表面呈现光滑区与粗糙区不规则交替,表面结构不均一,且在部分区域可见突起的金属刺。在吸引时(如囊膜抛光),若后囊膜触及这些金属刺,可能导致囊膜破裂(图1)。
图1:I/A注吸头外表面的显微镜下结构。区域1表示粗糙面,区域2表示光滑面。两者交接区可见1个突起的金属刺。
2、扫描电镜与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结果可见,I/A注吸头的内外表面金属均呈不规则构象,管腔大小与厚度及光滑面不均一,且材料质地均一性差(图2-4)。
图2:同轴(a)及双手微切口(b)I/A注吸头的横断面图。可见内表面的金属刺与内表面的不规则状。
图3:扫描电镜结果可见I/A注吸头尖端处断裂的内表面金属(a)及吸引口处的金属刺(b)。
图4:扫描电镜结果可见I/A注吸头开口处的金属刺,若后囊膜与之接触,可能引起囊膜破裂。
3、3D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进一步证实I/A注吸头的内外表面金属均呈不规则构象,管腔大小与厚度不均一(图5)。
经计算发现,I/A注吸头外层开口至第一根金属刺出现的距离中位数为30μm(10-μm),其中大部分的金属刺集中在吸引口的入口处。而外层开口至第一处管壁裂痕的距离中位数为μm(-μm)。与之对应,I/A注吸头外层开口至硅胶同轴套管金属面的距离为μm。
图5:3D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证实同轴及双手微切口I/A注吸头管径及厚度的不均一性。圆圈处代表管壁裂痕。
小结经金相影像证实,同轴及双手微切口I/A注吸头由于制作工艺的原因,内部存在不同程度及距吸引开口处不同距离的金属刺或裂痕。若在吸引时后囊膜与之接触,可能导致后囊膜破裂。
进一步改进制作工艺或者延长后囊膜与金属管道接触的距离可能降低后囊膜破裂的发生。
原文截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