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模缩裂是橡胶模压制品常见的质量问题,因较多发生在模具的对合线(又称分型线)部位,也称对合线开裂,通常以撕裂、歪曲、凹陷、摺皱、锯齿状等形式出现。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01
产生原因:压力不足或压力波动
解决方法:压力不足或压力波动使硫化过程中胶料模腔内部压力大于硫化压力。从而使模具稍稍涨开,引起制品开裂,应检查压力或者检查压力波动原因。
02
产生原因:硫化压力过大,胶料被严重压缩。
解决方法:启模时,压力急剧下降,硫化胶体积增大,制品其它部分受模具限制无法膨胀,而模具对合模线处则可自由膨胀,因膨胀不均造成的内应力就会导致对合线开裂,应使硫化压力调整到合适的状态,防止过大过小。如果降压后飞边增厚,可酌情减少加料量或加大流胶槽。(压力下冷却后出模)。
03
产生原因:硫化温度高、时间短
解决方法:造成厚制品抽边的主要原因、制品外部硫化后,由于胶料传热慢,内部还处于未硫化状态,如果这时候降压啓模,内部硫化反应中的发挥物就会迅速外溢,同时由于温度下降,胶料严重收缩(比之硫化完全的胶料收缩率要大)。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对合模线处开裂抽边,应当调整硫化条件,采用低温长时间硫化法或分阶段升温硫化法。
04
产生原因:对合模线处局部疏松、胶料之间结合强度小
解决方法:这是造成合模线处局部开裂的常见原因。导致局部松散的原因很多,如模具合模不严,胶料从缝隙中流出过多,放料方法不当。使对合线处某个部位有不明显缺胶;模具结构不合理(对合线方向与加压方向平行是典型的不合理结构,应予以避免),胶料太硬等。具体问题具体加以分析进行改进。
05
产生原因:缓压太迟
解决方法:如果在胶料表面已经硫化后再缓压,常使对合线开裂。注意调整缓压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