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鳃裂囊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咚咚咚两年了,声音从未消失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深夜我在电脑前静静地赶论文突然一阵尖锐的报警声“滴!——”在我耳旁响起那声音忽左忽右、时有时无却一直萦绕在周围反复确认不是电器在报警后我感觉我耳鸣了这难受的感觉让我突然联想到上个月碰到的一个病例……两年了,“咚咚”声从未消失某个周三的门诊,一个三十岁出头的瘦弱女子出现在了我的诊间,她的脸上似乎透露着焦虑与愁苦。她告诉我,感觉自己得到了一种怪病。两年来,她一直觉得右耳隐约能够听到“咚、咚、咚”的声音。那“咚咚”声不快不慢,跟自己的心跳同步;不轻不重,刚刚好能被听到,却又听不太清。为了消除这“咚咚”声她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休息、打针、吃药、针灸、听音乐。然而,无论怎么努力,“咚咚”声一直停留在的她右耳,从未消失。不过当她把手放在颈部右侧并轻轻按压时,“咚咚”声就会减弱甚至消失。通过她的描述和初步的耳科检查,我大致判断出这位患者听到的“咚咚”声并非普通的耳鸣,而是一种称之为“搏动性耳鸣”的特殊症状。医学检查揪出“咚咚”真凶对于耳鸣患者,我们通常建议先做听力学检查。但对于“搏动性耳鸣”的患者,其耳鸣节律与心跳节律一致,其症状极有可能与颅底的血管病变有关,这是一种“血管搏动性耳鸣”。血管搏动性耳鸣通常是由血管解剖变异、畸形或血管相关的肿瘤引起,因此颅底血管的影像学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在安排她做听力检测的同时,又给她预约了颞骨CT的检查。果然,CT检查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患者右侧乙状窦表面的骨板是缺损的。▲患者颞骨CT平扫影像。左上:右侧颞骨横断位影像,见右侧乙状窦与乳突间骨板缺损。右上:左侧颞骨横断位影像,见左侧乙状窦与乳突间骨板完成。下:双侧颞骨冠状位影像,见右侧乙状窦与乳突间多处骨缺损。“乙状窦”是颅内重要的回流通道,左右各一条,供应大脑的血液主要通过乙状窦回流到心脏,而“乳突”则是中耳的重要解剖结构。正常情况下,乙状窦与乳突间有层薄薄的骨板相隔,但在这位患者身上,这层骨板却意外的缺损了。由于乳突本身具有一定的传声功能,乙状窦中血液流动的声音很可能通过乳突传到了内耳中,让患者听到了与心跳节律一致的“咚咚”声。骨板修复,“咚咚”声终消失针对这位患者的情况,我建议她住院,通过手术将乙状窦表面缺损的骨板补起来,患者接受了我的建议,表示愿意尝试。入院后,完善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排除了其他颅底肿瘤和血管畸形的可能,确定了手术方案:通过耳后切口进入乳突,修补缺损的骨板。术中发现患者乙状窦表面的确有多处骨板是缺损的,大小在1*1mm~4*6mm不等。最终,我们利用患者自身的骨粉及软组织对缺损的骨板成功进行了修补,手术过程顺利,仅用时1.5小时。术后第二天,患者就觉得右耳的“咚咚”声比术前明显变小了,也没有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术后第三天患者出院。一个月后,患者再次来到我的门诊复查,她整个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人都变得开朗了。她激动地表示,现在已经基本听不到那种“咚咚咚”的声音了!听力学检查显示,她右耳的听力跟手术前相比没有变化。这位患者比较幸运,病变范围较小,手术范围也相对较小。有的患者搏动性耳鸣病因是肿瘤(如颈静脉球体瘤),那么手术的范围则会大的多。如果不幸肿瘤侵犯颅底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术后则可能出现面瘫、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修复及长期的康复治疗。除此之外,患者还需定期复查磁共振,以评估肿瘤是否复发。耳鸣治疗的注意事项1.多数情况下,耳鸣无法找到确切的病因,不会危及生命,也无需特别治疗。耳鸣患者应避免恐惧、焦虑,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盲目相信一些偏方、土方和未经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2.少数情况下,耳鸣可能会是某些严重疾病(如肿瘤、血管疾病)的早期征兆。因此患者尤其要注意耳鸣是否为单侧的或搏动性的。如果出现这样的耳鸣,应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排查相关疾病。3.一旦发现颅内或头颈交界处有肿瘤或血管变异、畸形等情况,患者应到相关科室就诊,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与主管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决定最终的治疗方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