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颈处出现“鸡蛋”大肿块,病理活检提示为恶性肿瘤——下咽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使用常规化疗加免疫治疗没能抑制住肿瘤发展,相反,患病老人的颈部肿物进一步增大,并出现骨髓抑制、重症肺炎、心衰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幸运的是,经过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学影像科、肿瘤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和ICU等多学科专家联手救治,为患者成功“拆瘤”,目前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颈部长出鸡蛋大小包块
一查竟是下咽癌
据了解,老年患者刘伯因吞咽梗阻感就诊于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接诊的雷文斌教授注意到了他脖子上一个鸡蛋大小的大包。经过问诊后,雷文斌教授团队为其完善了一系列的检查,最终通过病理活检明确了刘伯患有的是下咽癌,而他颈部鸡蛋大小的肿物,则是下咽癌的淋巴结转移灶。
下咽癌是发生于下咽部的恶性肿瘤,该部位的肿瘤症状隐匿,容易发生转移,患者往往因为有吞咽梗阻感等症状就医,但多数检查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在临床治疗上十分具有挑战性。而刘伯的情况更为特殊,他的颈部淋巴结增大十分明显,向外突出的部分仅仅是肿大淋巴结的一部分,整个淋巴结的直径甚至达到了6cm。
于是,雷文斌教授团队发起了多学科会诊,讨论刘伯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在与医学影像科、肿瘤科、放射治疗科、病理科、ICU等多个科室的专家进行讨论后,决定先行化疗加免疫治疗来缩小肿瘤范围,实现肿瘤降期后更利于手术切除。
化疗后颈部肿物不缩反增
一系列生命危机接踵而至
事与愿违的是,刘伯在第二次化疗和免疫治疗后,颈部的肿物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比之前更大了,这意味着颈部的皮肤有破溃的风险,肿瘤一旦从皮肤长出来,手术的难度就更大了。
更糟糕的是,患者在第三次化疗后出现了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都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这意味着普通人的感冒发烧对于刘伯来说都可能变成难以救治的重症感染,甚至日常的活动都有可能导致全身大出血,刘伯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专家团队立刻采取行动,在单独隔离的病房中对刘伯进行对症处理,随后送入ICU进行治疗。其间,刘伯又出现了重症肺炎,双侧大量胸腔积液和心力衰竭的情况。面对这些接踵而至的危机,医护人员使用最高级别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胸腔穿刺引流胸腔积液,每小时持续监测刘伯的体温、血压、心率、血氧、液体出入量、用药情况等等,使用强心药、利尿、补充白蛋白、输血、输血小板、升白细胞、纠正电解质失衡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ICU医护们夜以继日的治疗,耳鼻咽喉科医生每日不间断的沟通以及局部换药下,刘伯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专家团队完整切除肿瘤
巧妙采用游离皮瓣方式修复伤口
在病情得到控制后,刘伯再次回到耳鼻咽喉科,休养及对症治疗数周后,进行了手术治疗。雷文斌教授团队为刘伯进行了气管切开+颈部淋巴结清扫+下咽癌根治+下咽组织瓣修复+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据雷文斌教授介绍,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每一步的分离操作都异常艰难,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大出血,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
历经五小时,手术顺利完成。由于颈部肿物范围过大,切除了较大的皮肤及周围组织,雷文斌教授又巧妙地采用游离皮瓣的方式修复了伤口,术后刘伯的恢复情况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在接受治疗之初,曾因对治疗的担忧和误解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但医护人员并未放弃,他们耐心与刘伯沟通,最终获得了刘伯的信任与配合。如今的刘伯,已从病痛中走出,正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生活。
近一年里,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接诊了上百例危急重症患者,病情疑难复杂,大部分为肿瘤晚期或复发,需行挽救性手术治疗,且患者高龄(人均70岁,最高92岁),来就诊时经常伴有呼吸困难,肿瘤出血等危急情况。很多老人对疾病的治疗抱着消极的态度,拒绝手术,延误了手术时机,再次就诊时治疗难度成倍增加。但高龄并非治疗禁忌,依然有治疗价值,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实现长生存并非奢望。中山一院拥有专业且强大的多学科讨论专家团队,汇集各科室的专家菁英,可以为每一名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实习生沈锐冰通讯员章智琦